1、管理上要“严”字当头
治理乱世当用重典,治理乱班当立严规。乱班是怎么来的?乱班不是天生的。学生也不是天生就是坏孩子。乱班之所以乱,关键是坏了制度,不能够坚持或执行宽严度把握不够。所以治理乱班,首先要从建立规章制度入手,收拢孩子们的心。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措施,使学生感到班级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能违犯。
2、制度上要充分民主
规章制度最好是班级同学自己定,这样做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自然学生也会尊重老师,遵守纪律的。班主任郑重宣布:制度从诞生之日起生效。如果有人违犯纪律,一定要严肃处理。坚持下来,一般半个月,班级管理就能走上正轨了。
3、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
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是很难的,严过之后,就要在管理方法上出“新”招,让管理过程中不断涌出的新点子、新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接受我的管理。制度确立后,我陆续在班上推行干部值日制度、轮流班长制度、代理班主任制度、小组责任承包制度等新的民主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学生感到很新鲜、很好奇,执行的积极性应该比较好。
4、环节上要持之以恒
一个乱班要多长时间才能够转化过来呢?一般来说得一个学期。严格管理一个学期,就可形成稳定的班风了,严格管理一个学期,就可形成稳定的班风了,这时候班主任就可以轻松一下了。因为后面的管理基本上是学生自治。但是在这重要的第一个学期,你不能够松劲,要持之以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是包括每一个项目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工作,要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
5、教育上要以心换心
管理教育学生,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深入学生中间,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愉快地接受管理。
1. 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骚抱怨只会让事情更糟。带差乱班是对自己更好的锻炼,是使自己快速成长的捷径。由于差乱班各项指标都很差,所以发展空间很大,可资教育的素材很多。机遇和挑战并存。
2. 明文规定班级的一些行为准则
如有可能,让学生参与制定规章制度。他们越具有主人翁意识,就越能够遵循这些制度。
3. 立即奖励良好的行为
给他们一个微笑,几句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偶尔表现良好时,一定要及时表扬他们——因为表扬,他们可能真的表现良好。
4. 接受学生发出的信号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改变上课的方式是一种优点,而不是缺点。
5. 某个学生制造麻烦时,立即将其转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
这样一来可以表明你已经注意到问题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这个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6. 找时间冷静下来
如果你和某个学生发脾气了,尽量找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双方都能够冷静一下——将相关的学生带出教室一段时间。这样也可以为日后说“很抱歉发生这样的事,但是怎么保证类似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作出铺垫。
7. 调查不正当行为的起因
与制造问题的学生单独谈谈,尽量找出其行为的原因。有些时候这些原因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
8. 不要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也决不贬低他们
保证所布置的任务适合学生水平,相信后进生也有自己的目标。说清楚或者干脆省略掉你所布置的作业的评改标准。以上这些都要求你足够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布置他们能完成的任务。
9.既对人也对事的教育原则。
犯了同样错误的学生可能动机和背景完全不同,对他们今后行为的影响也可能完全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制定适合这个学生的帮教策略。简单化处理,搞一刀切,美其名曰“对事不对人”,这恰恰是违背了教育规律,因为教师是做“人”的工作而不是做“事”的工作。在教育中应该始终坚持“既对人也对事”的原则。
10.挖掘学生的长处。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一批班级学习和各项活动的领军人物,是使差乱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以这些正面的领军人物为核心,用他们的影响力逐步带动周边的同学,形成一些小组,无论是学习还是搞活动,班主任要细心发现孩子们的长处,让后进生也有展现的机会与舞台。
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除认真做好课前备课准备以外,课堂上组织教学也相当的重要。如果一个班级,课堂上总是乱哄哄的,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玩,那无论教师准备得多么的充分,讲解得如何的透彻,那结果肯定是收效甚微。由此可见,注重班级管理群体纪律不良事关重要。下面就我十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建班级规范,形成健康舆论
班级纪律不好主要是没有建立起好的规范,所以要重新建立规范。建立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公布各种规章制度,奖励办法上,关键在于怎么建立和维持规范。班级规范不是通过班主任宣布,然后命令学生执行的方法来制定和建立的,最好是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发动学生讨论,自己指定必要的规则,自己执行监督和管理。这样建立的规范才有生命力。
二、切实解决与纪律有关的具体问题
如果纪律问题与课程质量有关,那就要切实地解决课程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究竟是纪律影响了教学还是教学引起了纪律问题。如果盲目坚持是纪律影响教学的逻辑,而没完没了地去解决问题,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有的老师上课总是乱班,他说“学生太乱没法上课”于是停下来整顿纪律。停课整顿似乎很见成效,一下子纪律就好了,于是又继续上课,一上课又乱了。这说明问题不在纪律而在教学。要解决这类纪律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进教学。
三、面临班级纪律问题的教师要自己解决问题,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利
由于和学生群体发生过矛盾而造成学生的纪律问题的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一定要通过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意见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要想通过班主任或者学校的领导来解决问题,想通过有权利的人去把学生“治住”。解决了纪律问题,然后再去上课的做法其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某位教师或者班主任,与一个班级的学生关系是不可能由别人来代为建立或者改善的。其次,教师自己不出面解决问题的本身就使学生感到老师无能,而更加轻视或不尊重他,甚至使学生对教师假手的权利的领导或者班主任来“制裁”自己而感到愤恨,所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关系更紧张。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不但要用语言来对学生进行说明,而且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语和行为是互相强化的,当它们是一致的时候,同一信息重复出现,增加了他的强度。而当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不一致、相互矛盾的时候,就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接受教师的哪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总是认为教师的行为是更真实的。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可信的和可行的。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而自己却迟到早退,要求学生冬天上操不得戴围巾手套,而自己却围着围巾戴着手套全副武装地监督学生,甚至躲在屋里取暖,那么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学生对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非常敏感的。学生对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信任的,对于那些自己不遵守还百般挑剔别人的教师产生鄙视,厌恶。在没有威信的教师面前一定会出现不守纪律的学生,而且那些没有表现纪律问题的学生一定会心照不宣的暗中支持这些“捣乱份子”。在这里,在师生相互作用上,我们要强调的是“榜样”作用的巨大力量。
当然,解决纪律问题没有一个通用的既定的公式,具体的办法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但是他们的原则和原理是相同的。
1、治“乱”还是解“惑”
这位教师的疑惑或许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一块心病:明明自己在真实的班级工作中天天累得昏天倒地,名师们却说得那么轻巧自在;明明班级里的麻烦事管都管不过来,名师们却闭口不谈自己如何“镇压”班里的捣乱分子。
似乎自己经历的教育与名师们分享的教育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难道真的是名师们在讲座时有意美化了自己的教育实践吗?
其实,这位青年班主任的工作现状很真实,名师们的讲座也并非虚夸,而这之间的“鸿沟”应该是理念上的差别。
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可以从两个视角去理解:一个是管理视角,一个是发展视角。
在管理视角下,班主任工作最需要解决的是班级秩序问题,是营造一个安定团结、井然有序的班级环境,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治理班级之“乱”。基于这种认识,班级问题就成了单纯的管理问题,班主任自然也就成了班级的管理者,班级工作的着力点在于控制和打压。
而在发展视角下,班主任工作的本质是解决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一个不断解决成长困惑的过程,班主任既是学生成长的导师也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基于这种认识,班级问题更倾向于教育问题,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更偏向于教育者,班级工作的重心在于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解“惑”。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实践,也就决定了一个人习惯于用治“乱”的方式去管理班级,还是用解“惑”的方式去建设班级。
2、解“惑”才是根本
毋庸置疑,在班级组建之初,班级建设需要侧重于管理,要形成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及适宜的奖惩措施,以保证班级正常秩序的维持。在这个阶段,班级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度的约束得以解决。
但是,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班级管理制度并不能包治百病,更无法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最初的时候,班级建立了作业检查制度,大多数学生都会认真去遵守,极少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
时间久了,制度往往就会因习以为常而淡化其功效,不完成作业的多了,作业不认真的多了,班主任自然就成了匆忙的管理者,批评这个、呵斥那个。如此,管理就开始变得繁琐,管理的效度也开始消退。这或许就是班级问题频频出现,班主任忙于“灭火”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是原因之一?因为制度的陈旧和新鲜感的退化,并不是管理效能变弱的全部原因。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些看似是“乱”的问题,实则是“惑”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治“乱”的手段去完成解“惑”的任务,肯定就会事倍功半。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学困生不交作业,可能并不是不想去做作业,而是根本没有能力去完成。如果我们单纯用惩罚的手段去管理,就会造成他的成长之惑—我都不会做,怎么办呢?同样,一个优秀的学生拒绝交作业,也许并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更不是道德品质的问题,而是他有着另一种困惑——这些作业内容我都会了,为什么还要去浪费时间呢?
所以,当班级里出现了各种层次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去治“乱”,而应该考虑如何解决学生的“惑”——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完成作业这件事上获得更加明显的成就感?如此,我们才可能去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改变作业布置的形式,变整齐划一的作业要求为“分层作业”,按照学生的需要去布置有利于各自成长的作业。这样一来,看似单纯的管理问题就变成了教育问题。
最后,我想告诉那位青年班主任,那些做讲座的名师们并没有刻意掩藏什么,只不过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管理,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和专业理性,更多的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解“惑”。
而我们则更多的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治“乱”,还处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概言之,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年轻班主任缺乏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专业知识、经验和管理技能,唯有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教育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总结积累经验教训,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发展逐渐达至成熟阶段,才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解“惑”,进而成为领军人物。